《给孩子读经典》是一本由锺叔河著作,88.00出版的288图书,本书定价:精装,页数:2019-8-1,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,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。
《给孩子读经典》读后感(一):《给孩子读经典》序(锺叔河)
给孩子读经典,行吗?
我说,行。
胡适《四十自述》说,他五岁回乡读书,九年中从《寿经》读到《礼记》,读的全是经典,不曾读《三字经》之类的书。
鲁迅回忆十二岁在“三味书屋”的读书声,“仁远乎哉……”是《论语》,“上九潜龙勿用”是《易经》,“厥土上下下错……”是《书经》,也是经典。
胡适和鲁迅是百年前的人。从古代到百年前,读书人家的子弟,胡适也好,鲁迅也好,曾国藩也好,《红楼梦》里的贾宝玉也好,都是从经典(四书五经)开始读书的,无一例外。
胡适和鲁迅,后来一个留美,一个留日;一个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,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。他们的经历证明,孩子时读经典,不仅没有妨碍,反而有助于他们的成功。
所以我说,给孩子读经典,行——只要能够用现代的观点、态度和方法,就一定能行。
二千零一十九年三月
锺叔河八十八岁
《给孩子读经典》读后感(二):经典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
科学技术的进步,能不能取代我们对于传统的扬弃呢,答案不言而喻。无论是千年之前,还是转瞬即是,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弥补内心的苍白,更何况我们从古籍中寻求的不是安慰,而是力量。 选择是基于文化的,尤其我们穿越千年的迷雾,发现内心的一些感觉甚至是信念,似乎是与生俱来的。比如对于时间,孔子说,逝者如斯夫,这对于有且只有一次的生命而言,每个人都不会觉得漫长,而是希望长寿,能见到更多更好更美的事物,然而这种美好未必需要与同类之人相交相处,而可以换一种形式去实现,比如看先哲的著作,懂得他们是如何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乐观,仍能制定人与人相处的规则。 《给孩子读经典》用了并不长的篇幅,摘录了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礼记》《庄子》等先秦哲学的优美文章,给人以启发,给人以力量,原来他们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仍能忧国忧民,思考国家治理之策,其中的意志力值得今人所借鉴。 活着,是修行,这种修行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,相反你要接受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则,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,但是把思考转换成分享,需要的仍然是文字与符号。你发现自己完全在生物基因组合之外另有一种存在的意义,这就是传承与弘扬。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例,我们虽然不强调前者对后者的管束,但是我们仍然反对后者对前者的否定,我们 的社会进步需要一定的秩序,如果没有内心的坚守,我们就很有可能成为背叛者,背叛了我们的时代,以至成为了社会的公敌。 现代人由于生活的压力,已经不爱读书了,尤其是以诗书传教的中国现代人,更是愿意追求灯红酒绿,纸醉金迷,谁还愿意在似懂非懂中学习这些简约并不简单的文字呢?一方面是读不懂,这些文字看上去都认识,但是文字之间的组合却有着无穷种可能,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现代的生活太执着了,不愿意回想那些至纯至简的道理,并不是人性复杂了,而是我们过分地相信自己而排斥别人。 由于只是摘录,为了启蒙而做的摘录,所以我们不免在《给孩子读经典》中发现断章取义的不足,无论是《论语》还是《孟子》,无论是《礼记》还是《庄子》,都是多元化文化的集中与解构,我们如果要穷其义,明其道,还是推荐今人读一读原著,而不是以为仅仅摘录的数句就能完成对经典的巡礼!
《给孩子读经典》读后感(三):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阅世之初起于认读 ——简评《给孩子读经典》中的启蒙思想
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大特色,因其语言的凝炼性,结构的特殊性,句式的复杂性,和语气词兼结构助词之乎者也夫的多意性。所以阅读它需要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。打开小学、初高中课本会发现,经典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。这样的一种现象,并不能体现文言文经典文集知识内容的重要性。 针对低龄阅读者,对文言文文集进行摘取化、白话化、浅显化、解释化处理,便对他们的登堂入室铺好了台阶。这样的一本《给孩子读经典》便应运而生。 该书图文声并茂,把现代的网络元素纳入其中。先文言文,后白话文,再用白话文对文章的相关链接进行互文性阐释。这样的一种排版清爽明朗,读来很有节奏。在篇章上,对各类文集,尽取其粹。在注解中,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,有精力有兴趣的话,可以作为延伸阅读进行知识扩展。 文本开篇是孔子入世为官的仁政思想,它涉及人际关系、人与时间、志向、治国、人品、私心、隐者的评论等。面对理想,孔子以温文尔雅的礼来修身齐家志天下。 比之孔圣人,亚圣孟子则严肃锋芒的多,责任重于山不容偏移分毫,对于寻求治国良方的国君,他的言论主张无异于一剂猛药。理论上,孟子的主张可以达到国泰民安。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、拔出萝卜带出泥、水至清则无鱼的复杂现实,是不可能存在绝对的东西的。 生老病死,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大事。生死观,体现着不同身份人的人生价值。历代帝王,大修皇陵的有之,活人殉葬的有之,贵重珍宝陪葬的有之。而真真有益于后世的,不劳民伤财的少之又少。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殡葬改革,在乡村的实行过程中乱象丛生,在风头吹过后便偃旗息鼓。这些理不清止不住的浮夸浪费,有人性的攀比、存在感、虚荣心在作祟。 春秋战国时,各个国家之间经常有往来征伐,所以修生养息恢复经济强壮军事巩固国防的政策很重要。关于这样的政治主张和人才,在该书中很多。 论人生,还是庄子活的清爽。该糊涂就梦蝶,该明白就曳尾涂中。他把相对论的智慧运斤生风所向披靡,只叹世无敌手太寂寞。
《给孩子读经典》读后感(四):国学就是经典
作为有孩子的妈妈,我特别喜欢这本书。《给孩子读经典》听名字就知道是非常适合孩子读的。我是怀着很激动心情打开这本书的。还没有看内容,只不过粗略的翻了一下,这本书就给我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。
首先全书都是全彩页的,内容十分丰富,包含了论语,孟子,礼记,左传,等等。每一个故事都有4部分,第1部分是配图,第2部分是原文,第3部分是翻译成现代文的内容,第4部分就是作者的一些理解的内容。这4部分组成了每一小段原文的内容。
虽然我的宝宝年纪还不大,不一定听得懂这本书。但是在给他讲之前,我肯定会自己先读一下。这套书不仅仅是适合小朋友,其实大人也是很适合阅读的。因为自从高中毕业之后,就很少接触古诗古文了。把自己当做零基础的人去阅读这本书,也就像在听小故事一样,非常有趣。 其实国学也慢慢的成为了现在的主流。很多地方还开设了国学课,有教孩子经典的,也有教孩子一些古乐器,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有汉服文化。其实国学传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,一些历史的著名人物都在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里呈现。历史也好故事也好,博通古今,才能更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。并且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,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历史,喜欢中国的文学经典。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古诗古文,读书的时候语文成绩虽然不好,但是古文特别好。因为我觉得古文读起来特别有韵味,而且在我脑海中能呈现出和古文相应的情景。虽然后来工作之后,结婚生子,古文接触的就变少了。不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我还是喜欢给他讲一些历史故事。现在这套《给孩子读经典书》正好来解救我对于古文知识的匮乏。 现在我们也会经常教孩子,读古诗,背古诗。这本书里的有些古文还是略微难了一点,在孩子慢慢爱上古文之后,给孩子读这套书真的很不错。其实看一下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名家,就像书上说的,从古代到百年前,读书人家的弟子,都是从经典开始读书的,无一例外。所以只有古代经典才是文学的基础。 孩子学经典从娃娃抓起。国学文化源远流长,如果说一个民族的脊梁是文人,那文人的脊梁就是传承!古典传承至今,成为经典也有她成为经典的原因。这本书也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国学经典好书。也是和孩子和家长一起阅读。很好的亲子读物。
《给孩子读经典》读后感(五):传承经典